ST-06011 青白玉「螭龍玉琮」,宋代
: 12.5 cm  高度: 24.2 cm  圓口直徑: 9.3 cm  厚度: 3.5 cm  重量: 6350 公克

 

據考古學家推斷,禮器中「璧」用於祭天,「琮」則用於祭地,將玉璧橫放於玉琮頂端,二者中間以圓孔上下貫通;先民們希望透過禮器可與天地相通,以祈求天地諸神保佑風調雨順。 

玉琮是一種外方、內圓、中空的柱狀玉器,作為祭祀使用的祀器,也是古代紀念祖先神祗的神器;玉琮除了作為禮器,同時代表了一個人權力和地位的象徵。 

玉琮在新石器時代非常流行,但至漢代已很少見,漢以後更不多見,宋至清代則是玉琮的仿擬期;故本器應為宋代仿古難得一見之珍品。 

此玉琮為長方柱體,外方內圓、中穿圓孔,射部 (即內圓柱突出於外方體之部份) 較高。外壁共雕琢有十二隻螭龍,每一方形面各有二大及一小螭龍。 

螭作弓身,螭首連線陰刻成眉,頭上刻二道半月形的陰刻紋,雙眼呈水滴形眼。螭龍尾部分叉,一長一短,長尾呈繩紋,雙尾端均捲曲。大螭龍小腿細瘦,刻有密集毛紋,爪呈握拳狀,腿部關節處飾有勾紋,腿部則用短小陰刻紋線表示筋骨,造型似匍匐爬行,生動而呈現力和美。在宋代,以吉祥圖案裝飾的玉器較多,此器帶有望子成龍的寓意。 

宋代仿古之風非常盛行,此一時期的螭龍紋最大的特點是螭的四肢關節彎曲處是方形的;此外,首部略呈三角,五官集中佔首部二分之一,皆為宋代螭龍紋特色。 

參考資料(宋代螭紋、玉琮)

1.《鑒寶-玉器鑒定秘要及市場評估 上、下》.牛福忠著.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/P.194

2.《中國玉器賞鑑》.薛貴笙.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/P.24

3.《中國雕器收藏與鑒賞全書 下卷》.謝天宇編.天津古籍出版社 /P.478

 

此青白玉琮,局部呈現魚肚白,部分有朱砂紅沁,表面有土蝕、綹裂現象,並帶牛毛紋(牛毛紋是一種「線」狀的紋斑,如同絲絲牛毛,纖細短密,是一種很常見的紋斑) 

參考資料(綹裂)

1.《中國玉器賞鑑》.薛貴笙編.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/P.419

 

《簡化人面紋》

《簡化人面紋單圓眼》

本玉器呈現多層次立體感,最上層刻出高浮雕螭龍,外部四方面之每一面兩棱中間均以較深的直槽面一分為二,轉角刻飾簡化人面紋飾,全器共飾十二組。人面紋以邊角為中線,左右各一個圓圈作眼,雙陰刻紋作眼角,下部有一較短角橫線為鼻。圓眼刻痕不甚流暢,彎度顯得有棱有角。 

玉琮上的大、小螭龍頭部皆刻有兩道半月形的陰刻紋,大螭龍四肢則用細密的陰線雕刻以示腿毛。